渗透膜清洗的全面解析

2025-06-18  来自: 西安高腾清洗有限责任公司 浏览次数:38

污水处理中的渗透膜(如反渗透RO、纳滤NF、超滤UF、微滤MF膜)是核心组件,但其性能会因污染而下降。及时、正确的清洗是恢复膜通量、延长使用寿命、保证出水水质和降低运行成本的关键。清洗过程需要科学判断污染类型并选择合适的方法。

渗透膜清洗

以下是对渗透膜清洗的全面解析:

一、判断清洗时机(何时洗?)

不要等到性能严重下降才清洗!出现以下信号时需考虑清洗:

1.标准化产水量下降10-15%:在相同压力、温度和回收率下,产水量明显降低。

2.标准化盐透过率增加10-15%:对于RO/NF,脱盐率下降,产水电导率升高。

3.跨膜压差增加10-15%:为了维持相同产水量,进水压力需要显著提高(或相同压力下产水量下降,压差增大)。

4.进水压力/段间压力显著升高。

5.观察到明显的物理污染:如膜表面有大量沉积物、生物粘泥等(可通过观察窗或拆开端盖检查)。

6.按预定计划进行预防性清洗:即使性能下降不明显,也应按运行经验或厂家建议进行定期维护清洗。

二、确定污染类型(洗什么?)

有效清洗的前提是准确判断污染物的主要成分:

1.无机污染(结垢):

常见污染物:碳酸钙、硫酸钙、硫酸钡、硫酸锶、硅酸盐、铁/锰氧化物/氢氧化物等。

成因:浓水侧盐浓度过高超过溶度积、pH变化、氧化(铁/锰)。

特征:产水量下降、TMP升高明显,酸洗通常有效。

2.有机污染:

常见污染物:天然有机物、腐殖酸、富里酸、多糖、蛋白质、油脂、合成有机物(如絮凝剂残留、阻垢剂、消泡剂等)。

成因:有机物在膜表面的吸附、浓差极化。

特征:产水量缓慢下降,TMP逐渐升高,碱洗或表面活性剂清洗有效。

3.生物污染(微生物滋生):

常见污染物:细菌、藻类及其代谢产物(胞外聚合物EPS,形成生物膜)。

成因:进水含微生物、预处理杀菌不足、系统死角、停运保护不当。

特征:TMP快速显著升高(生物膜增厚阻力大),产水量下降,可能有异味,生物膜通常粘滑。需要杀菌剂清洗。

4.胶体污染:

常见污染物:粘土、胶体硅、铁/铝胶体、预处理絮凝物残留。

成因预处理效果不佳(如SDI超标)。

特征:类似无机/有机污染,需结合预处理情况和污染物分析判断。

5.混合污染:实际运行中,多种污染往往同时存在,互相促进(如生物膜为其他污染物提供附着点)。